都是陌生人: 評論
往事並不如煙
8.5分應該不錯的片子
shhhshhh
很慶幸父母能享有高齡,可以有機會和他們和解。現在出國的時間比在國內生活過的都多了,早就忘了父母當時的樣子,他們後來的樣子也不熟悉了。
採花大俠田伯光
假裝看不懂,就是he。
Li
能讓Gays有個Happy Ending嗎! ?我真的哭死
Meinm
安德魯·斯科特的表演很細膩!但真的是大悲劇,慘。
Meinm
感覺整個故事就全是孤獨的調調,整棟大樓就Harry和Adam住,可能也暗示同的世界就像是一座孤島。出櫃的場景也確實挺真的,雖然以前看到歐美的溫情電影裡的各種青少年向父母出櫃都被接受,但是現實情況裡發現還是有很多人會接受不了,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 Adam對他媽說「現在你可能很開心不認識任何鄰居了吧」太符合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說「孩子出櫃就相當於父母入櫃」的感覺。看到A和H去了夜店後的好幾個場景切換後還以為是H抵不過激情出了軌,直到電影最後,只能說這可真的太悲傷了。希望多年後,同不再是一個需要被議論的話題。
dazhi25
幾位好演員,表演真的太令人動容。我在一個週一早上去看的,沒想到座無虛席,到後半程,黑暗裡起起伏伏都是觀眾的小聲啜泣。另外真的喜歡這樣的回顧父母與童年創傷的設定,有新意更有誠意。
Cavalier
《週末時光》粉狂喜,熟悉的鏡頭語言被進一步放大,觀眾跟演員們親密到彷彿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呼吸,攝影更是美到窒息,從第一個窗前日出的鏡頭到最終漫天的星辰,每個畫面都十分賞心悅目;但與《週末時光》密集的對話很不同的地方在於大量的無對白空鏡,既充滿著生活的氣息又能營造出寂寥的氣氛,海格愈發成熟的技巧來描繪這樣一個愛情故事簡直就是信手拈來,而對家庭關係的展開恰恰彌補了《週末時光》的遺憾,也讓整個故事的格局上升到更加宏大的層面,愛不僅是生活的插曲,而是存在的意義。
克雷蒙
觀影心態變化:《週末時光》? ➡️《曬後假日》? ➡️《高潮》? ➡️emmm這很難評
戯論寂滅
他活得那麼難,但他好了不起。不知道最後他也成為星星了嗎,還是抱著一切繼續……非常喜歡。看到中間,想到終於有人為當代中年性少數發聲了嗎,那些人才是經歷了巨大的痛苦、卻還不得不滑稽地面對當下這個「寬容」的世界。想到摩登家庭裡也有牽涉到這個議題,只是表達得無比喜劇輕鬆。過去的誠然過去了,可誰能阻止傷疤作痛。在不同人的對話中出現了太多次「君は大丈夫だ」,溫柔至極的一句話,像用羽毛輕輕撫摸難過之人的背。就算最終只是自己在告訴自己,它也是有力量的。但還是,由別人說更好。 |人生第一部東京國際影展的片子,與利利在有樂町。日譯名:異人たち。
ChrisKirk
一閃一閃亮晶晶 好像你的身體 藏在眾多孤星之中 還是找得到你
Spy Liu
一個人在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看著前面的兩對同性戀情侶全程牽手,再看著電影裡面講述孤獨與逝去,現在只想找個男人大做愛。
solaris
電影院電影。孤獨、情緒流和nostalgic又何嘗不是一種時代精神。刺さる人には刺さる。
時間生
"I'll protect you from the hooded claw / Keep the vampires from your door. "伴著片尾曲,我在戲院哭成狗,刀傻了(ಥ_ಥ)
殺手太涼
A-/82|世界上怎麼會有麥斯卡這麼性感的男人啊,只是看他親一口神父就給我看那啥了。 。而且怎麼看的他的片子都能讓我落淚呢。與Weekends和Aftersun不同,上述都是熱鬧鬧聊天卻從內到外瀰漫著孤獨感,這部是哭著喊著孤獨,但其重量比之要輕得多。結局早就藏在各式各樣的幻想之中,想要愛與被愛的期待,萍水相逢又終將分別的陌生人們,終是一場化為星辰的驚夢。安德魯最佳男主角該是穩了吧。 #LFF2023#
白石春子
鏡頭很漂亮,音樂、夢境般的邂逅與虛實轉化是記憶和生活經驗的連結的方式。想要煽情卻太過直白地落入窠臼;有更深刻去理解「傳統家庭」和同性戀者成人後生活中「家庭」概念兩者之間斷層的機會,卻退回群體對成長委屈的宣洩,和對「愛」大而無當的詮釋。還好確實是一場細膩、內向的「心靈之旅」。倫敦邊緣孤獨的「陌生人」們,團體的回憶疊加為艾滋時期的同志史。人物有著與大林宣彥截然不同的孤獨模式,《都是陌生人》中的孤獨是習得式的,內向性地醞釀著,虛實以意識流轉很難共情的原因或許也包含東西方對nostalgia感知的錯位。
二月鳥語
頒獎季熱門
椒鹽豆豉
開年最喪,所有人出來反應都是 I was not mentally prepared for this. 根本不是英音問題,重播 Vox "Why we all need subtitles now"。本部電影真實發展到了一個高潮,看了這麼多年電影第一次聽英語糊到懷疑人生,最關鍵的是它還相當影響劇情走向,活生生地看成了懸疑片,但連蒙帶猜到第三次回訪才看懂人物關係應該是影片本意的誘導,畢竟後面越演越明顯也有這個意圖。原本結尾男主角回到樓裡男友家那個場景我還在想這也太故意喪了吧沒必要,然後到結尾幡然醒悟只有第一次會面是真實的,回想前面給的細節暗示,瞬間加分。都市人的沒盼頭和封閉,男主角世界裡空無一人的樓,和最後的結局結合起來,警醒意味都太強了,令人加倍珍惜現有生活。 side note 也有些遺憾這只能是個男同志故事,如果獨居女性半夜有醉漢 stalk 敲門搭訕直接就是恐怖片了。
Yog Gardner
@ lff Glawgow 對故事線本身的cheesy其實有很多想吐槽的,但那種明明白白把胸前一塊剜出來的痛是存在的,在黑暗的影院裡跟著夢一樣的燈光彷彿在羊水里醒了又睡的遊離是存在的,Andrew看著自己的影子在地鐵玻璃窗上尖叫的時候,我已經蹲下來抱著頭在一塊只有自己的心底撕心裂肺。 「…but the loneliness exist before that, it has been a long thing, as I grow up, it..solidifies」 很久很久很久,甚至從未想過這種無法言說沒有來由的空無和恐懼,對自己的過去,對他人的接觸— “it is not about me being gay”。真的會有人感同身受啊。好了,第一千零一次的發現我對私人影像毫無抵抗力。
水包醬
彷彿一雙手在撫過創傷,鑽心的痛,但帶著熱度和溫柔。 (依年齡Andrew Scott都可以做Paul Mescal的爹了但是絲毫感覺不到)
Hiina Kapsas
感覺太急於自我群體表達,導致這場靈魂出櫃的和解與治癒變得很淺。最後的「反轉」固然驚異,但不夠動人。靈魂之旅一開始包裝成時空錯位用來欺騙觀眾,時空錯位的氣質很像本地電影「通往天堂的階梯」,但前者比後者高明一點點,後者簡直不知所雲。倆愛爾蘭人嗚嚕嗚嚕太難懂了,還是父母的台詞更清爽。最打動人的反轉是地鐵裡「出軌焦慮」產生的幻想,是那種孤獨太久突然感受到愛卻怕轉瞬即逝的患得患失。患得失我最懂了
前後目的地
NYFF第三場。買票的時候沒在意是不是QA場,結果導演安德魯海格本人出現了。算是我看過的他的作品裡最不喜歡的一部了。非常氾濫的不知節制的情緒堆砌作品,觀感非常齜膩。老派(老土)的劇作 緊繃的配樂和剪輯 乏善可陳的(即使放在英劇裡也可以的)鏡頭。沒想到海格也會有完全沒有作者的一天。但這片可能會是他最好賣的一部。
水原吸管
#金馬60# 還是喜歡大林宣彥版本,Andrew這版有夠emo啊啊啊,扛著我這渾完整的意識看兩人的床戲⋯⋯Paul在After sun後還是無法逃脫抑鬱的宿命
東村自動販賣機
不是兩個,也或許不是三個,而是四個遊魂的故事。
Xuxu
愛爾蘭口音無字幕限制了我的感受力
發條辰
#67LFF# 今年倫敦影展最佳預定,也會是我的最佳同性電影。不以同性戀為故事的線路,反而只是作為人物的個人屬性,本質上講的還是一個男人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的故事,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光是這點就已經很令我動容了,導演完完全全依靠燈光暗示人物命運和關係,每一個的場景燈光都佔據主要作用,一個人的冷色調、兩個人的紅藍霓虹燈、餐廳的大暖光。中間段落如同盜夢空間般的夢幻雖然與片子其餘部分風格不同,但是是契合文本和人物狀態的。還有著十分工整的劇作結構,每一步都能走進觀眾內心,「最後他們不斷縮小變成了一個白點,我的視線跟隨白光匯集到屏幕中央,突然周圍出現了更多的星星點點,我哭的泣不成聲」 ️
Unbeliever
海格離大師越來越近了。他迄今為止最高概念的作品,也是跳脫「寫實主義」舒適圈的作品,成品太好了。夢境-現實的交疊處理很特別。除了透過跳接把夢境和現實無縫連接,還把整個夢境「嫁接」給了現實(感覺導演本人知道自己強項在哪所以算有點取巧,但效果很好)。而且我喜歡劇情「交底」很早的設計,因為這突顯了本片的悲傷氣氛、孤獨感,甚至是一種後疫情時代的宿命感(扣回高概念)。觀眾基本上明知父母都是想像出來的,就更能讓人痛楚。影片最後男二的命運揭曉更是最後一擊。這個如此絕望的故事,居然做到了最低限度的煽情,這就是海格細膩寫實的功力所帶來的。同性和個人創傷兩條線相輔相成。節奏穩,表演絲絲入扣。第一次用這麼滿的配樂,但配合調度與剪輯絲毫不喧賓奪主。看完掉眼淚了,對父母感情複雜的單身老gay會被精準打擊,真的慎入
BBGi.
不知所謂。創傷 孤獨 成癮 沒有來由地fall in love 啊 白男們啊 為什麼年紀大到白鬍子都長出來了還沉溺在這些裡! Just go and let it go!!
離家行動
本以為海格版的處理比較是台詞,很直白有些無味。但再次想起來,大林版母子間的曖昧氛圍在本片中被置換成了父子。影片一開始Adam 從樓下望向樓上的Harry,再到之後從樓上望向在樓下打招呼的父親,這種空間性的關係表達是在大林版中看不到,非常巧妙地影射了主角對兩者間相似的情愫。
fluxua
奧斯卡best pictures
傲馬阿菠蘿
37度的人怎麼拍得這麼寒心的結局
Manatsu
太痛苦了,在電影院裡忍著抽好難受 。調度和演員有點好過頭了,我哭得頭很痛。 /想起不好的事情,緩緩來,後悔沒出廳就跳下去,11樓一定很高效率。電閃雷鳴大暴雨真的很適合,這樣也就不用等該死的電梯十幾分鐘了。
KID Y
8.2 有效的敘事詭計,由實體的幽靈和懸浮的戀人逐漸演變為...雖然能猜到但結尾還是給了我當頭一棒,它以迴避的姿態面對無法癒合的生命之痛,未能說出的言語在幻想/寫作中尋求和解的可能,從而獨自面對城市生態中的孤獨與冷漠(這部分景觀還是少了點),即便有過度煽情之嫌。
紅酒與謀殺
大銀幕。說到底就是進入世界、接納自我、完成和解唄,卻是這樣陳舊、老套、直給的講述方式啊,海格的水平遠不止於此才對。不如《鬼魅浮生》。 #LFF#
紅藍對沖
我們愛的人都會變成星星。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情感高飽和的安德魯海格,用充滿私人touch的鬼故事殺到我。親情與愛情不再是(同影中常見的)互斥選擇題,而是藉由奇幻元素和迷幻手法形成溫柔的自洽:放手是因為愛,沉淪也是因為愛,茫茫宇宙惟愛永生,有愛就能對抗所有寂寞。兩位主演的化學反應太濃烈,感覺底片都快燒起來了。連海格自己都說誰能拒絕保羅麥斯卡呢,他真的、我哭死…
吃查3000
關於睡眠的電影,就像Aftersun或引見那樣,擁有美夢或難以入眠的夜晚,開頭幾鏡加上作家的身份,已經難以辨別每個鏡頭的虛實,電影的魔法,不就是左眼見到鬼,為不可見之人不可述之事招魂,可惜的是交底太早,後又用力過猛(但是值得)。海格直接拿住了現代甚至是後疫情時代人類孤獨的命運底色和存在性迷思,它無關身份家史,LGBTQ還是平凡者,都是陌生人,一顆顆寂寞的星星。
西西弗斯之歌
NYFF,全場哭成一片。無字幕版英音太挑戰聽力困難戶了,以至於看到1/3才看懂設定。悲傷溫情奇幻小成本,說了一個普世的故事。 Paul Mescal怎麼能這麼帥啊像古希臘雕像一樣!
Naoyuki
沒有字幕的英音完全不可能聽懂…出櫃的cliche難以共情
ayoyoo
評論區這裡都什麼。 。 。到底看沒看電影就敢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