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怪: 評論
Lindsay-z
各國有各國的青春疼痛文學.
Moros-ainos
她的名字是杜達
莫先生
無所事事的夏日時光。男凝:為了美少女Tamara看完了
每一個季節等你
熱帶海邊炙熱的風,膚色黝黑的少男少女們,巨大的芭蕉葉,杜達胸口的疤痕。很瑣碎,沒覺得奇幻。畫面更好看。
影視圈前沿觀察
奇幻的部分原本可以起到不少加分的作用,但在這部影片裡處理的太草率了,結果雞肋感十足。
牛仔褲
青春期那些瑣碎事兒,沒啥新鮮東西,魔幻元素看不懂,海邊風景不錯,捕魚場景好看,很暑假很涼爽,真不想開學。
Byron
沙灘大海,情竇初開的少女和擱淺的鯨魚
部分可愛
無所事事 對未知/未來和自我充滿好奇 迷茫與恐懼的青春期,像一支超長的暑假vlog 暴雨中葉子作傘到海邊分別那一幕蠻好
Thébaïde
是熟悉的青年導演套路,鬆散零碎的敘事,一點點的魔幻色彩。故事也不算陌生,小鎮青少年的故事,盛夏,無所事事卻又暗流湧動。關於成長,關於性啟蒙,關於城鄉,關於社會階層,關於暴力和社會問題,再一點點的時代大背景。但觀感還不錯,電影的攝影和色彩很不錯,透過大自然對人物和故事的烘託也有些巧思。 PS: 導演們不遠萬裡來到村里首映式,但氣氛確實冷清,村里好多次首映似乎都這樣,但同時似乎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就像一個更私密和親切的對話。女導演從自己身邊、成長汲取靈感,片中女主角的家其實就是女導演自己家裡拍攝的,很有趣。
Dawe*
在這片危險又美麗的土地,心向自由的孩童永遠是大海裡漂流的飛魚 這部影片,結構緊湊,人物的刻畫與環境的渲染發揮極致,細節呼應,節奏跌宕起伏,在不失美感的同時,巴西的瘋與平和躍然紙上
Noiz3
最適合夏天了 我蠻喜歡的
@大月半子
小拉拉養成記,稀碎
莫失莫忘
#80th Venezia# 4.5/10 新生代單元風格,人物關係效能存疑。
Kraven Hichcok
各種元素的拼貼,看不懂鯨與人物情節的關係。 。 。
brandnew
可作為典型的青春成長案例。冷漠怪的人物塑造很棒,結尾拒絕成為別人經驗的處理非常高明。血與性、死亡與冷酷,階級與成長環境是青春題材的深度與寬度。與無盡星期天不一樣的是地域特色和女性視角,可以放在一起比較。中間為了酷兒加入了男孩視角,使得女性視角純粹。不刻意凸顯的形式感也是值得學習的地方。
Thébaïde
是熟悉的青年導演套路,鬆散零碎的敘事,一點點的魔幻色彩。故事也不算陌生,小鎮青少年的故事,盛夏,無所事事卻又暗流湧動。關於成長,關於性啟蒙,關於城鄉,關於社會階層,關於暴力和社會問題,再一點點的時代大背景。但觀感還不錯,電影的攝影和色彩很不錯,透過大自然對人物和故事的烘託也有些巧思。 PS: 導演們不遠千里來到村里首映式,但氣氛確實冷清,村里好多次首映似乎都這樣,但同時似乎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就像一個更私密和親切的對話。女導演從自己身邊、成長汲取靈感,片中女主角的家其實就是女導演自己家裡拍攝的,很有趣。
Muto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她是誰呀?處在身分認同困境,乃至道路認同危機當中的少男少女還(沒有找到自己的鞋)時不時浸泡在「碧池」裡面、掛靠在「爬梯」上面──別說開新能源車去首都了,眼下騎著的二輪腳踏車往好了說是自家的車,往壞了說,就是有借有還的共享單車;現在學習人家(擘畫藍圖)構建不動產還早,龐大的流動主體性尚在重新錨定階段-顯而易見,在買家秀與賣家秀之間,這位《無情怪》尚處於無資產主權的「光腳」狀態。幸好,她被迫停止了向下的自由:作為意識形態載具,上世紀九十年代女權與男權就開始在新自由主義敘事框架下「媾合」同流合污了,如今也已經開始擱淺「爛大街」了。她越靠近西方性解放運動,越與西方媒體塑造的「性愛女郎」形象進行親密性互動,她可能越碰不到要找的小夥伴——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Orpheus
6.0。不愧拿了柏林的資助,觀感非常柏林新生代。既有的青春片語法與熱帶沙灘物候、海洋的神秘主義以及當地的恐同氛圍做了不錯的結合。
殺手的小學同學
Tamara這個角色太好了,我都心動了。但她與Heartless之間的情感流動好像缺乏了些什麼。很喜歡燈光釣魚那場戲。這個片子名字可能應該改為Tamara,而不是Heartless會更符合主題一點?
J.Wen
破碎的手法和十幾歲的靈光一現類似,看完也沒感受到那個CG"怪獸"的血肉,更不論聽到海報想表達的脈動心聲。 vlog式劇本和導演功力可以2顆星,女主角代表了創作者自己的畫像,但其他角色顏值都看不下去故意挑選的寫實風格太影響觀感,綜合1星吧。 對比來說中式蕾絲情《七月與安生》的抽像小說風格也值得3.5顆星